◆少前百科是非盈利性、非官方的少女前线维基百科。
◆如果您发现某些内容错误/空缺,请勇于修正/添加!参与进来其实很容易!点这里 加入少前百科
◆有任何意见、建议、纠错,欢迎在 GFwiki:反馈与建议 提出和讨论。编辑事务讨论QQ群:597764980,微博@GFwiki少前百科
◆To foreigners,You can use twitter to contact us.
Icon Nyto Silver.png

北兰岛事件

来自少前百科GFwiki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兰岛事件是在2030年1月17发生在中国上海北兰岛遗迹的不明原因的爆炸,以及爆炸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影响的总称。

北兰岛事件
日期 2030年1月17日
时间 15:17(北京时间 UTC+08:00)
地点 中国上海市北兰岛
伤亡与损失
死亡 约4亿人在爆炸后一小时内产生ELID死亡
中国约8.7亿
朝鲜半岛约1000万人死于高能辐射
日本未知,被美军封锁,几乎无人逃出
欧洲约200万人死于寒冷
其他未知
损失 中国丧失绝大多数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约11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成为红区
其他待补充

起因

1905年,人类发现并挖掘了一处未知文明遗迹,并发现了坍塌物质和坍塌粒子。人类开始了对坍塌技术的研究,但一直没有进展。

1960年,中国上海发现北兰岛遗迹。2029年,北兰岛因城市建设挖穿遗迹外部隔离层,坍塌粒子被释放,引发了被称为ELID的辐射病。

2030年,七名中学生误入了高度机密的遗迹,遭到ELID感染者袭击。随后的救援发生意外,使得坍塌液全面泄露。

1月17日15:17,北兰岛遗迹发生巨大爆炸。爆炸瞬间摧毁了周边四座城市,并将坍塌液抛洒在东部沿海地区。

爆炸

2030年1月17日,北京时间15:17,北兰岛下的遗迹发生不明原因的突然爆炸。比热核武器袭击更猛烈的爆炸对距离原爆点最近的上海、苏州、无锡和南通四座城市造成了严重破坏,保守估计有20万人直接死亡。爆炸还将遗迹内的坍塌液抛入平流层,一些自带推进装置的坍塌液容器则飞出大气层,沿弹道曲线坠落至数千公里外的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中。

坍塌液污染

中国

16时左右,大量坍塌液从高空返回地面。坍塌液原本将覆盖华东约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但受到当时南移的西伯利亚高压所带来的西风影响,污染区最后被限制在110万平方千米内。推算约有4亿人在爆炸发生后一小时内因高浓度坍塌液而产生ELID身亡。

朝鲜半岛

在对流层顶部,一部分坍塌液被高速气流吹向朝鲜半岛,降落在山脉以西的海岸和平原上,造成了南北朝鲜约1000万的人员伤亡。

日本

由于距离事发地点,日本仅有关西地区遭到了坍塌液的直接覆盖,关东地区只需应对海岸线上的污染。得益于日本暖流和远东风向的变化,北海道的辐射强度甚至可以允许人类在无防护的状态下继续户外活动。

北美

坠入太平洋的坍塌液容器随洋流漂流到东太平洋,开裂的容器释放出的坍塌液顺着海风污染了北美西海岸的各个城市。

在美国,漂上海岸的坍塌液容器被遗迹技术相关企业打捞,运往盐湖城和凤凰城等大型城市。这些企业在缺乏对容器了解的情况下试图用暴力拆解,导致了大爆炸。盐湖城方圆一百英里内成为同北兰岛一样的高浓度污染区,阻碍了加利福尼亚幸存者的撤出。污染区最终延伸至北达科他—得克萨斯一带。

在加拿大,育空地区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同样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俄罗斯

虽然直接进入大气的坍塌液雾团并未扩散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但坠落在中俄边界上的坍塌液容器污染了西伯利亚铁路和贝阿铁路的部分路段,导致远东地区铁路交通中断。空中航线则因为泄露的坍塌液无法进入高空而未受影响。

各国应对和后续发展

中国

到爆炸当日16:30,约有100万公务机构和支援机构协助疏散污染区内的幸存者。在爆炸发生后的一小时左右,至少有1500万人在这些机构的协助下从约1500千米的污染区边界上开始疏散,但这些机构的人员大多数未能从污染区中逃离。中央政府高层领导在首都的地下要塞中坚守到17:00,确认了红区毫无生还者的希望后才通过可屏蔽坍塌辐射的载具向西安转移。

虽然在事件中损失了过半人口和重要城市,中国政府反而是第一个不依赖于国际救援和援助,在事件当天就展开避难收容行动的国家。

朝鲜动荡

事件发生后,联合国大会授权遗迹署赴韩国设置安全区。由于美军在上个遗迹研究时代就开发了安全区标准,到2030年2月,遗迹署在驻韩美军配合下已经建立起数十个安全区,收容约110万韩国幸存者,但朝鲜依然保持着静默。美军的侦察报告评估显示越有500万朝鲜人在朝鲜北部山区的地下隧道和坑道中躲避辐射。

朝鲜在事发之初静默的原因到2032年美国参议院北兰岛事件调查听证会上才得以揭晓。一系列证人证明时任美国总统要求驻韩美军保持对三八线的全面封锁,除非朝鲜接受美国提出的一揽子严苛要求,否则禁止朝鲜幸存者越过三八线。

2030年3月3日,朝鲜军队炮击首尔,军人和平民沿着坑道和暗道进攻韩国腹地,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

日本情势恶化和封锁

在东京,遗迹署征用数十个建筑群,建立起了规模远超韩国安全区的东京安全区。东京更低的辐射强度、林立的高层建筑和错综的地下铁道使遗迹署得以建立有着更高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安全区。到4月中旬,东京安全区已经收容了超过1200万日本幸存者。

5月2日,遗迹署宣布东京安全区升级为东京保护区,旨在收容更多的幸存者。同时,遗迹署要求日本政府安排了一条安全通道,向低污染的北海道转移幸存者,但日本政府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犹豫。即便如此,在5月10日,日本政府组织铁路部门通过津轻海峡隧道进行了第一次转移幸存者的尝试。

5月15日,札幌爆发第一次反对收容幸存者的游行。23日15:10,一份通告以日本国政府内阁名义从札幌北海道厅旧厅舍的内阁临时驻地发出,由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经横田空军基地送到了遗迹署在世田谷区的东京都保护区行动总部:

暂缓向北海道收容幸存者,待日本国会就收容幸存者一事进行进一步讨论。

尽管联合国大会紧急召开了数次会议讨论收容决定,察觉到大会做出的决定可能不利于驻日美军重新部署于北海道的美方决定干预日本国内局势。美军与日本反对收容的官员合作,在一周内逮捕了支持收容的内阁成员并组建了新内阁。5月25日0时,处于北海道的日本内阁向日本全境广播,宣称遗迹署危及日本的和平和安全,而津轻海峡隧道实际上在广播的30分钟前就已被爆破,通往北海道的陆地交通也被切断。0时30分,美国第三舰队在日本授权下开始封锁津轻海峡和北海道周边海域。早晨7时,最后一批能被美军搜出的遗迹署工作人员被运输机送离日本,东京上空成为美国海军航空队控制的禁飞区。

东京保护区的幸存者醒来后面临的是停止运转的保护区和中断的外界通讯,在接到政府公告后,骚动迅速发酵起来。遗迹署撤离12小时后,新宿区的车站首先遭到攻击,一个以大阪幸存者为主的关西团体在战斗后夺取了关西幸存者诸派系的控制权,向关东幸存者聚集的千代田区和江东区进军。近20万青壮年男性在东京站爆发混战,3天内死亡人数接近1万人。

东京的命运在唯一见证了封锁后情形还成功逃出日本的雷德尔·罗克萨特离开后就无从知晓。

北美隔离墙

美国国内各方的利益争夺使疏散行动彻底演变成了一场暴乱。最终平息事态的是由美国国防部主导的方案:一天南起阿瑟港,北至温尼伯,长达2300千米的隔离墙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国土中央,阻止西海岸的幸存者无秩序地进入绿区。直到隔离墙竣工前,并没有多少幸存者得以进入绿区避难。

欧洲难民问题

在事件后进入欧洲避难的难民日益增加,有限的社会资源、犯罪率的上升、文化冲突和对于北兰岛事件幕后的猜疑等因素使得欧洲民意从原本的总体支持收容转变为禁止难民进入。即便如此,到2030年第三季度,已有约400万难民进入欧盟区。欧盟各国陆续爆发了反难民游行。虽然这些抗议被打压终结,但难民营的物资供应仍然短缺且无法及时到位。2030年的冬天比往年更为寒冷,12月的欧洲迎来了数场暴风雪。据2031年的统计,大约有200万难民在2030年冬季被冻死。

疑点

尽管事件报告似乎显示爆炸的直接原因——坍塌液泄露——是由救援误入遗迹的中学生时发生的意外所导致,雷德尔·罗克萨特在他的录音记录中指出,发生爆炸的坍塌液容器是存储于装甲密封层后,并且只有将坍塌液置于激光点火系统中才能让其吸收到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的能量,而他个人相信中学生和救援他们的特别反应部队都没有能力甚至设备引发爆炸。但由于中方公开的档案只显示了中学生的报警记录和随后特别反应部队的行动记录,各方难以推测爆炸的真正原因。